从3月份以来,在南北猪价轮番拉涨之下,国内生猪价格持续震荡上行。至6月底,猪价已经持续上涨3个月,涨幅近65%。在猪肉消费淡季,推动猪价上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底部反弹还是猪周期反转,上行通道是否已开启?未来猪价走势如何?针对大家关心的这些话题,本文将做重点分析和预测。
3月中旬,国内生猪价格一度跌至11.35元/公斤,在局部地区甚至跌至10.5元/公斤。从3月下旬开始,行业利多面开始逐渐增多。尤其是4月13日,在广东省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及生猪产品调运管理的通知》之后,当地市场生猪供不应求,广东猪价率先上涨。其它市场,由于养殖端长期持续亏损,在盼涨情绪的推动下跟涨。4~5月南北地区同频共振,各地生猪价格出现普遍上涨。
由于养殖端亏损已达8月之久,随着生猪价格的上涨,压栏惜售行为在4~5月成为普遍行为,市场短期生猪有效供应缩减,助推猪价进一步上涨。在进入6月份以后,随着市场供应缩减,屠企收购难度加大,山东市场生猪价格率先突破17元/公斤大关,并带动猪源流入省份特别是河南、安徽等关联市场猪价接连跟涨。
在南北市场轮番拉涨之下,全国生猪价格持续震荡上行。截止6月27日,全国生猪均价为18.64元/公斤,较3月中旬低点的11.35元/公斤上涨7.29元/公斤,涨幅64.23%。
二季度属于猪肉传统消费淡季,短期猪价超涨近65%,涨价幅度可谓不小,除了生猪价格本身处在低谷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在推动猪价逆势上涨。
首先,是国家收储的托底作用。从3月3日开展年内第一批猪肉收储工作至今,已经连续展开了13批次的收储工作。虽然近两次100%流拍,但从侧面反映了国家稳定生猪生产的决心,频繁收储提振养殖户信心。
其次,生猪出栏量短期缩减。随着猪价的持续上涨,养殖端在养殖成本及后市看涨预期的支撑下,补栏积极性极高的同时,4~6月压栏惜售较为普遍,这导致市场生猪供应缩减。
另外,在2021年6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峰值后,养殖端产能去化进程加速,对应目前的生猪出栏量出现缩减,尤其是东北、山东、河南等养殖大省标猪供应紧张。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近期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需求增长预期的情绪带动和产能去化成果的体现,而并非需求增长带来的结果。这从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之间的价差就能得到印证。尽管近期生猪价格持续上涨,但二者之间的价差却持续处在7元/公斤的历史低位运行,说明养殖端生猪价格上涨并没有有效传导至消费端,终端消费依旧疲软。
对于“猪周期”上行通道是否已经开启,目前业内分歧较大。如果以每轮周期生猪价格的最低点作为新一轮“猪周期”的起点,显然,上轮“猪周期”已经在3月中旬时已经筑底结束,也就意味着新一轮“猪周期”上行通道已经打开。
另外,从能繁母猪存栏量数据来说,在2021年6月能繁母猪达到4564万头峰值后,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10个月环比下降,这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从2022年5月份开始直至2023年3月,生猪出栏量将持续下降,猪价处于上行通道。
持反对观点者认为,根据历届“猪周期”运行规律,在每轮“猪周期”产能去化后,能繁母猪的产量一般都会下降至3800万头下方。按照这个标准,此轮“猪周期”并没有完全结束。后市猪价能否出现大幅上涨,主要取决于能繁母猪存栏量和生猪出栏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5月份全国能繁母猪4192万头,环比增加0.36%,在连续10个月环比连续下降后首次转正。这也从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发布的5月份饲料产量得到了印证,5月份生猪饲料产量为986万吨,环比增加2.4%。表明养殖端扩产冲动,生猪产能去化倒退。从生猪出栏量来看,下半年生猪出栏量大概率维持稳定,预计全年出栏量将在6.4亿头左右,市场生猪供应充裕。因此,市场“猪周期”底部并未真正形成,近期猪价大幅反弹更多的是预期效应所致。
按照从能繁母猪到商品猪出栏10个月来推算,理论上三季度生猪整体供应或将略显不足,后续生猪价格或将延续震荡上行趋势。
但由于4月至今,养殖端压栏惜售情绪较重,普遍存在延后出栏行为,这部分压栏生猪将从7月份开始陆续出栏,8月份之后出栏量整体将出现缩减,但减幅不大,下半年生猪供应仍然充足,限制生猪价格上涨空间。在需求端没有明显好转的前提下,生猪价格很难超过23元/公斤的高点。综合各方面因素,预计全国生猪均价将在15~20元/公斤区间运行。
总之,不管真正的“猪周期”底部是否形成,有一点是肯定的,当前生猪价格底部起涨特征明显,后续生猪价格将延续上涨趋势,但根据能繁母猪存栏量推算,下半年生猪供应仍然比较充裕,预计下半年猪价涨幅难以超越二季度。对此,你怎么看。
以上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